课程长:贾克娟
课程团队:贾克娟 付军明 王少华 邵艳萍
第一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对教科研要求、布置近期工作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一)确定教学内容
1.明确本学期教学计划及开课进度;
2.明确对学生的作业及考试要求。
(二)教科研工作要求
每人阅读《学前教育学》教科研文献资料,撰写读书笔记;
(三)布置近期工作
落实《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授课计划,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附图:

第二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04教室
主题:确定课程长、修订课程标准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一)确定课程长
1.经过个人报名,大家选我作为本课程的课程长;
2.我进一步明确责任,要与《学前教育学》课程组的老师进行较好的实践教学及研究活动。
(二)修订课程标准
1.研讨确定《学前教育学》在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范围;
2.成员对旧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新的建议,最终确立了新的课程标准。
附图:

第三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线上建课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线上建课
1.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了《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并添加本课程组教师为教师组成员。
2.团队成员将自己所教班级在学习通上进行设置,让所有上这门课的学生都在此课程中。
附图:

第四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线上建课内容选取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一)一周线上建课梳理
团队成员将自己上课时的教学资料上传至课程的“资料”模块,所有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资料进行学习。
(二)制定课程目录
1.讨论课程一级目录的内容选取;
2.确定一级目录的内容,并分工进行撰写。
附图:

第五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教室
主题:线上建课内容选取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线上建课梳理
教学资料不断扩充,学生反馈良好。
附图:
]

第六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04办公室
主题:线上建课内容选取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一)线上建课梳理
1.这周课程一级、二级目录已经制定完成,随着课程的每天开展,学生在线上的互动与评论、观看资料等都有提升;
2.教学资料不断扩充,学生反馈良好。
(二)制定课程目录
1.讨论课程三级目录的内容选取;
2.确定三级目录的内容,并分工进行撰写第二个模块的内容。
附图:

第七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研讨如何挖掘《学前教育学》中的思政元素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学前教育专业以毕业要求为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专业拓展选修课程+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系中每门课程的构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分析其在总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相应支撑价值。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覆盖大一到大四全学程,充分挖掘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在内容选择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建设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满足“践行师德”的养成教育需求。
基于学前教育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分析,其课程思政目标如下:其一是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幼儿教师该有的师德规范和核心素养,奠定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记忆);其二是了解学前教育事业并理解幼儿教师的内涵和劳动特点,增强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的认同感(理解);其三是应用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指导环节,用积极的价值观支持引导幼儿(应用);其四是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3-6岁儿童品德学习与发展内容,并贯穿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生活活动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分析);其五是会用多种方法客观全面辩证地评价幼儿、教师及家长的道德行为表现,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促进个体道德发展(评价);其六是基于反思的创造性发展,在探究式学习分析国内外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幼儿深度学习等专题的基础上,发展自身创造性思维及行为(创造)。
按照布鲁姆对学习认知过程的分类,以上六个课程思政目标中含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的结构。依据学者黎加厚的观点,前三个层次属于思政认知活动的低阶思维水平,而后三个层次属于思政目标的高阶思维水平。所以,包括学前教育学在内的每一门课程都应含有思政目标中所对接的从低阶到高阶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和教学实施路径。我们三个通过讨论,认为书法课程中的整体内容要以一半理论加一半实践的形式开展,在理论方面,深挖书法课程中的文化要素,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元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的世界地位,从而形成文化自信,进而找到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让学生具有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
附图:

第八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探讨《学前教育学》如何申报相关课题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方向
通过一起探讨,选取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和“职业教育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两个方向
附图:

第九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04办公室
主题:探讨课程实践教学心得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通过一起探讨,课程组所有教师交流讨论了自己的授课心得以及学生的课上反馈,并讨论相互听评课。
附图:=

第十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探讨课程实践教学心得(二)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通过一起探讨,课程组教师交流讨论了自己的授课心得以及学生的课上反馈,并讨论相互听评课。
附图:

第十一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探讨课程实践教学心得(三)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本学期的听评课主要集中在这几周,故最近几周的教研活动主题围绕课程组教师的听评课心得,付军明老师指出听课的具体技巧,教师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师生教和学的方法与技巧,留心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类型、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
(1)“听”课的结构。课型不同,结构也不同。新教师在听课时,首先要看人家是怎样安排结构的。除了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状况。
(2)“听”重难点的突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内容通常指在教材中或因讲述详细所占篇幅大;或是归纳的结论、规律所占地位突出。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的难点。
(3)“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增强直观效果,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此外,板书还具有训练学生的随时注意的主动性,便于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同时,观察上课老师是否恰当运用了媒体,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4)“听”课堂气氛。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要观察上课老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是以激情感染,还是用语言鼓舞?是否使用了大量低层次的信息交流,形成一种“表面繁荣”?
(5)“听”教学细节。细节,往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流露,有经验的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能体现出优良的教育意图。比如,对学困生,有经验的老师经常用“试试看”、“还没准备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非常言语,体现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
(6)“听”闪光点。一节课不论有多失败,它都会有一两个闪光点。因此在听课时,要抱着一种虚心的态度,调动全部感官去发现课堂上的闪光之处,细细揣摩,迁移运用。
(7)观测学生要“三个看”。听课时,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观测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将自己当做学生,从同伴的反应中推测教学的成败。
附图:

第十二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探讨课程实践教学心得(四)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通过一起探讨,课程组所有教师交流讨论了自己的授课心得以及学生的课上反馈。
附图:

第十三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本周的教研活动主题围绕课程考核方案的制定,通过课程组成员的热烈讨论及修改完善,完成了《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案。
附图:

第十四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总结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重新对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要求,反向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得本课程的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经验,更符合学生实习、工作需要。
附图:

第十五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总结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本次教研以《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为抓手,将课程思政融入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综合评价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内容和评价要求,推动学前教育落地落实。
附图:

第十六周:教研活动
时间:
地点:5220办公室
主题:总结课程体系、完善考察方案
教研内容与过程记录:
本次教研以《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为抓手,完善《学前教育学》考查方式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