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学成果——小组教学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时间:2010-01-07 点击数:

李菁华(执笔)


主持人:李菁华

参与者:杨民 张桂荣 张连军 张艳秋

获奖时间:20093

获奖级别: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成果是小组教学在《学前卫生学》等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的总结和提炼。两年多的实证探索研究,三年多的推广应用,基本明确了高职课堂小组教学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汇报交流教学”和“以活动设计为中心的情景模拟教学”两种主要小组教学的有效模式,构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发展性档案袋评价法。

本成果形成的阶段性论文三篇,都在国家级期刊正式发表。阶段性成果获2005年山东省教师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2005年)。参与主讲的《学前卫生学》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参与建设的学前教育专业获省示范和特色专业。

一、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打破了班级授课制为唯一组织形式的传统方式,确立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2.解决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一被动授课模式,提出“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汇报交流教学”和“以活动设计为中心的情景模拟教学”两种主要小组教学的有效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教学的兴趣。

3.按小组教学的目标要求,重构学科课程体系,打破了教师以往按部就班的授课思路,解决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面。

4.打破了传统的“一锤订终身”式的传统考试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参与。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主要运用“质的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兼顾“中立主席法”的运用。

简单地说,“质的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跟“量的研究”相比较,它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研究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与“定性研究”想比较,“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与 “行动研究”比较看,两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强调“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强调情境性、具体性。但“质的研究”倾向于求善求美,例如通过师生的平等交往,改善师生关系,关心弱势群体和个人等。所以“质的研究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于教育领域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在借用“质的研究法”时做这样的理解:

1.课堂就是师生教学活动进行的“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景,是一个由师生、生生关系构成的自然的教育环境,在这个情景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互动的。

2.“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是指课堂环境、师生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交往、合作、讨论、汇报、模拟展示、评价等)及其对学生未来素质的影响,这种状态和过程以教师引导,由师生共同确定和营造。

3.以小组作为主要组织形式,既考察小组成员在整个课堂中的“质”的整体性发展表现,也研究整个课堂活动情景的未来解释意义。

4.质的研究重视情景性、过程性、生成性,强调站在被研究者的地位上研究其发展,关注学生合作交往关系形成,个性的展示,潜力的挖掘,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研究借用“中立主席法”,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目标的选择性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及教学评价的探讨过程中。

二、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价值观及策略引进高职教学改革,表现出“大教育”思维和跨学段科研意识和能力。

2.研究方法创新。小组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研究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渗透小组教学的新理念,借助“质的研究法”,以课堂作为师生教学活动进行的“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景展开研究,从观念的确立到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构建,探讨一些高职教学新策略,为高职人才全面素质的学科教学培养寻找思路,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汇报交流教学”和“以活动设计为中心的情景模拟教学”两种主要小组教学的有效模式。

4.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跨学科链接。本研究尝试了把团体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效果突出。

5.取消了由不及格现象和监考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班级学员参与正常学习的,不再有不及格现象。

6.成果完全来自完成人自己的教改试验。

三、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本成果多次在本院举办的全体教师教学公开课和示范课上展示,并在全体教师教学会议上介绍推广,对带动学院高职课堂教学深化改革起到积极引导和助推作用。

本教学成果参与主讲的《学前卫生学》获省级精品课程,主持的改革方案获院评选一等奖;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获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荣誉称号。先后形成阶段性成果论文三篇,都在国家级期刊正式发表。阶段成果获2005年山东省教师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2005年)。两位课题成员承担了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科学出板社,2008)和《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版,2008)编写工作。

2005年至2008年,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促进小组教学在高职课堂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进行了如下推广:

1.在本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视唱练耳》等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小组教学的初步探索,并形成一定教学思路。在本院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中文系文秘专业的《文秘与公共关系》教学中进行了部分内容的推广应用,教学效果明显。这些学科均获得了我院考核改革优秀方案评选一等奖和二等奖励。

2.促进小组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本研究于200312月至20068月,在青州市“金翅膀”双语幼儿园大班活动、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等活动中进行了推广试验,得到了幼儿园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的广泛赞誉。

四、主要成果

1.杨民,处理四个关系,设置四类课程。潍坊教育学院报,20033

2.李菁华等,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两种教学模式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等奖,2005

3.李菁华,小组教学在“高职”理论课堂教学中的试验与探索。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

4.李菁华,形成发展性档案袋,促进学生全面参与。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

5.李菁华等,“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汇报交流教学”的选择与实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5

6.杨民等,院级考试改革方案一等奖,2005




版权所有: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36-3279013 0536-3277013